第二二零章 北约战败(六)

流光飞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疯狂的军团最新章节!

    疯狂的军团卢布林。【零↑九△小↓說△網】

    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风光过,恐怕也没有哪一座城市会有十一月八日夜晚的卢布林那样,吸引着全世界数十亿人的目光,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揪住了全世界的心脏,每一次战局的变化,战事的起伏,都让人心脏狂叫。绝望,希望,失望,毁灭,永存,在这里紧紧的交织,纠缠不清。

    在某种意义来说,这座城市的得失关系着全世界的命运。

    华军两个集团军和苏军一个近卫师疯狂的进攻着,因为他们很清楚,只要拿下了卢布林,就彻底封死了北约联军逃生的大门,被包围在基辅的七十万大军,分散在西乌克兰各座城镇的二十几万人马,还有从波兰增援过去的三十万大军,将近一百三十万人马,北约用了数十年时间,耗费天文数字的资金打造出来的精锐之师,苦心积攒下的人才,将一扫而空,北约也将走到尽头,他们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北约联军拼死悍卫着这座城市,因为他们很清楚,卢布林一失,世界末日就到了,他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进攻,反击,迂回,堵截,钢铁,烈焰,死亡,永生。

    卢布林城外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无数士兵如同发了疯的野兽,在血泊中疯狂地厮杀,穷尽一切智慧和力量要置对方于死地。华军和苏军攻势异常猛烈,北约联军也拼得异常顽强,双方僵持不下。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卢布林里的北约联军士兵就这么多,而且伤亡远比敌军要惨重得多,更被团团包围,无法得到任何支援,而华军和苏军呢?仍然源源不断的从布列斯特方向涌过来!这是一场绝望的战役,卢布林守军的血快流干了。

    波兰各地的北约联军拼死赶来支援,由于时间紧迫,行动仓促,再加上强烈的电子干扰,他们没能统一行动,基本上都是以师旅为单位赶来的,各自为战,这正中华军和苏军的下怀。华军136集团军第六装甲师一个旅和和112步兵师卢布林为磨心,以快打慢,以逸待劳,在空军、炮兵和陆航的支援下将援军一支支的围歼,跟割韭菜似的。在这场长达四十八小时的激战中,他们先后歼灭了波兰第12军两个师,法军一个轻装步兵旅,德军一个掷弹兵团,英军一个装甲旅,英联邦第五步兵师,法国第24轻装步兵师,荷兰皇家火枪团,歼敌多达三万,对了,他们还顺手击溃了意大利加里波第军团三个师。【零↑九△小↓說△網】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纪录,与其说这是战斗,不如说是屠杀。卢布林真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它在成就柳维平和奥加尔科夫元帅这两位冷战中最可怕的大将的赫赫威名的同时,也成就了136集团军112的不败传奇,再没有哪一支部队能像他们那样以少打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歼灭这么多国家的精锐部队了。

    二十年后,这位指挥全师杀得卢布林的援军片甲不留的师长在人才济济的共和国陆军中脱颖而出,晋升为北京军区司令员。

    第54集团军和136集团军两翼展开,死磕卢布林守军,用联军的尸体填平一道道战壕,战况异常惨烈。与此同时,403毫米火箭炮在不断开火,将一枚枚威力无比的战术导弹砸入卢布林城里,将这座城市变成炼狱般的火海。终于他们打光了最后一发导弹,消停下来了,而此时,卢布林也从地图上消失了!

    真的消失了。富有东欧特色的建筑,古老的基督教教堂,市政府办公大楼,税务局,电视大厦……这一切都已经灰飞烟灭,除了成堆的瓦砾外再也无迹可寻。一个个街区变成了堆积如山的砖瓦碎石,几堵黑漆漆的墙壁在大火中摇摇晃晃,这是卢布林幸存下来的最后一点人工建筑物了。从来没有哪座城市被毁灭得如此彻底,哪怕是抗战中的长沙,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柏林,也没有!

    然而,战争还没有结束。

    “机降步兵旅,限你们六个小时之内拿下卢布林,否则军法处置!”

    看着无人机发回来的图片,柳维平面无表情,声线冰冷。

    回应他的,是平地啸起的旋风。两百余架直升机黑压压的一片,从地平线后面闪出,直扑卢布林,武装直升机在前,运输直升机在后,直升机舱内,武装到牙齿的机降步兵一言不发,沉默得让人恐惧。

    北约联军瞪着天空中繁星般闪烁的航灯,发出一声绝望的惨叫!现在卢布林城里已经没有多少士兵了,称之为空城可能有点过份,但是防御空虚却是不争的事实,华军在这个节骨眼给他们来一个蛙跳,谁受得了!

    德军参谋长望着破空而来的反坦克导弹,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低声说:“完了!”

    一架c-5运输机以每小时七百公里的速度飞越德国与波兰的边境,很巧妙的躲过苏军防空雷达的侦察,一直朝前飞。在它前面,上百架f-15和ef-2000奋勇冲杀,把苏联前线航空兵的机群引开,为它扫清障碍。得益于这些战机的配合,这架c-5畅通无阻,甚至还有心情看看战场。他们看到,从波兰到西乌克兰,到处都是冲腾而起的火光,到处都是呼啸掠过的光焰,如此壮观的景象,让他们都说不出话来了。如果是在白天的话,他们还可以看到无数部队正以卢布林为中心杀过去,然后变成成堆的尸体。而卢布林-基辅大铁路更是血肉横飞,几十万联军正以这条铁路为中心,艰难的往卢步林一步步的挪过去,苏军的炮弹导弹航空炸弹跟下雨似的,铁路上血肉横飞,破碎的尸体的和伤员的数量比枕木还多。

    这就是战争,一个一旦出笼就不受控制,不知道要用多少生命和财富才能喂饱,让它暂时蛰伏起来的魔鬼。

    前方就是苏军严密控制的战场,部署有s-300防空导弹系统,不能再朝前飞了,再往前飞很可能会被击落的。机长下达指令:“高度五千,准备发射!”

    c-5运输机迅速爬升,很快就达到了五千米的高度。马上,苏军的防空警报开始狂叫,这么显眼的目标还发现不了,苏军的雷达工程师早就被丢到西伯利亚砍木头去了。肯定已经的截击机火烧屁股似的赶过来了,不过c-5不在乎,你们手脚太慢了!

    弹舱打开,长达十几米的椭圆弹底暴露了出来,涂成朱红色的弹头格外显眼。苏军对这种导弹再熟悉不过了,就是它险些把苏联送进了地狱!

    “目标切尔诺贝利,发射!”

    一声令下,巨大的弹体从挂架上滑落,紧接着引擎点火,火焰和羽烟从喷口排山倒海的涌出,导弹像一支羽箭,飞向切尔诺贝利!亚瑟王之剑再度出鞘,依旧锋利无比,可惜,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一两件尖端武器所能逆转的了。

    发射完导弹,c-5运输机调转机头,开溜。成群的苏军歼击机恶狠狠的朝它扑过来,后面的北约战机同样恶狠狠的迎上去,围绕这架运输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

    “凯旋”空射弹道导弹一级推进器脱落,二级推进器点火,骤然加速,六马赫,七马赫,八马赫……十二马赫!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由于距离太近,弹道导弹的弹道设得很低,顶点只有区区四万米,粒子束发射器难以拦截!

    追踪弹道,分析数据,找出可能遭到打击的目标。一系列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展开,苏联国土防空军的面色非常难看,该死的亚瑟王之剑,北约联军又拿这件武器来恶心苏联了!

    一名参谋骇然惊呼:“他们的目标是切尔诺贝利!”

    一桶冰水淋下来,指挥部所有人都浑身发冷。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苏联留下了太过惨痛的记忆,以至于这个地名已经成了苏联的禁忌。他们好不容易才封堵住了核反应堆,北约联军却朝那里发射弹道导弹!上帝啊,别说被直接命中,哪怕是被震裂一条小缝,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国土防空军司令部厉声说:“全力拦截!把这枚空射弹道导弹打下来!”

    随后又补充:“向奥加尔科夫元帅和克里姆林宫报告!”

    几句话的功夫,导弹已经飞越科罗斯坚。s-300防空系统紧急开火,六枚防空反导导弹拔地而起,朝极速飞行的“凯旋”式弹道导弹迎头撞去,六对一的交叉拦截,密度不大够,但这已经是一个s-300防空导弹连的极限了!

    没用,以十几马赫速度飞行的弹道导弹径直从六枚弹道导弹中间穿了过去,留给它们一个红得发紫的屁股。

    导弹飞越基辅!

    一道粒子束激射而来,打偏了一点,没中!

    庞大的发射器缓缓转动,调整着角度,接着,又一道蓝白光束射了过去,中了!

    可惜,打中的是已经脱落的最后一级推进器。

    粒子束发射器在拼尽全力调集能量,作着最后拦截的准备,可惜,那枚该死的导弹不准备给它这样的机会,它已经抵达了终点站。弹头与弹体分离,极速旋转着,化作巨大的火球,对准毫无生机的切尔诺贝利砸了下去!

    几欲疯狂,国土防空军司令员嘶声狂叫:“他们怎么敢攻击切尔诺贝利!难道他们不打算要被包围在基辅的几十万大军了吗!?”

    不管他信不信,反正北约真的这样干了,那枚致命的弹头带着橙黄的高温气浪,陨星般以恐怖的速度飞坠而下,它的目标,千真万确,正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没有拦截,也没法拦截。放眼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拦截末端冲刺阶段的弹道导弹,s-300不行,“爱国者”不行,“紫菀”不行,“红旗”更不行。就算拦得住,也没法把防空导弹部队部署到这么一个充满核辐射的鬼地方来,除非指挥官跟全营士兵有仇!粒子束发射器?同样不行,拿它打大气层外的弹道导弹和在大气层内以亚音速巡航的战机那是得心应手,但是用它拦截大气层内飞行的空射弹道导弹,就异常的吃力了,至于拦截末端冲刺阶段的弹头,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因为这样,北约的“亚瑟王之剑”才频频得手,出鞘必见血。无法可想,无计可施,苏军将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屏幕上那个不祥的光点与切尔诺贝利重合,重合……

    弹头落在距离核电站一百五十米处,地动山摇,尘埃碎石喷成上百米高,人为的制造出一场三级地震,地面被砸出了一个大坑!不过,它对切尔诺贝利造成的破坏也仅此而已:弹头没有爆炸。也不可能爆炸,北约发射这枚导弹的目的并不是摧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而是用它向奥加尔科夫对话。

    北约想说的是:停止攻击我们在西乌克兰的部队,否则同归于尽!

    导弹把话带到了,接下来,就看奥加尔科夫怎么回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