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夏收下

碎叶城最后一个汉人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战国大革命最新章节!

    进入铁匠工人们的厂房里,能看见四处堆积的奇形怪状的废铁制品。相比起木工,铁匠们的产业规模更大,这里只是研发区域,只有经验丰富的工匠和从大学中出来的年轻人在有资格在这里研究和学习,姬云也时常会为工匠们提供指导性建议。而工匠们有成品的东西才会分解成为流水作业下方到在各地的工厂里。对于许多生产紧俏物品的工厂,一般都分布在隐蔽的地方。比如铸币和军工都分布着山里。

    此时的工厂里显得很忙碌,因为铁匠们开始加班了。打谷机在许多地方必需是用铁来作零件,高速的运动,木质品承受力不够,而且在现在要寻找那么多干而且很硬的木材是件困难的事情。现在他们大多是在作一件事情,就是制作模子,为明天几个下属的工厂大批量生产铁质零件作准备。

    姬云所看到的是最原始的轴承,个头大,显得还有些粗糙,用手拨动了一下,轴承转动的飞快,随之响起了熟悉的声音,此时姬云听来,确是那么的悦耳。

    这个轴承看起来体积大,钢材质量也不过关,比起后世的轴承,无论紧密程度还材质上都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可这玩意儿,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轴承是支撑机械的旋转体,他能够在机器作相对运动时,减小机械之间的摩擦系数也使得旋转体变得更加稳定。在机械设备中,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零件。后世在任何旋转的机械中,都离不开轴承支持。

    在古代没有轴承的时候,车子和车轮接触的地方就只能使之自然摩擦,因为道路是绝对平坦的,因而两边受力不同,而且在抖动下两边的磨损情况不同,车子轮子两边时间长车轮中间的承受压力的杠杆会被磨损,车子变得两边不平衡,时间一长就会断掉。因此古代的马车不仅抖动很厉害,而且还容易损坏。

    有了轴承这种问题就能改变。轴承可以让这种摩擦损坏消除掉,还能让力量更加充分而有效地得到利用。

    就是现在加紧生产的打谷机,在转动位置使用上轴承,也能让脚踏起来更加轻松,而且可以避免掉旋转摩擦说带来的损坏。

    “这个东西现在能大量生产吗?”

    年迈的老工匠眉头一皱:“要有钢材够,就能大量作,可是废品比成品要多得多,很浪费。需要的人也多。”经过工匠们的介绍,轴承可以用合金铜制作,也可以用残碳钢来作,显然后者质量跟高一些,但如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很需要技术,前者合金技术不成熟,成品更低,而后者也不容易。而且这种东西在精确度上要求极高,制作成本高,相对比起来,磨损消耗木头部件更换起来显得更加划算些。

    姬云还是要求制作一台装有轴承的打谷机。打谷机转动起来声音更小,速度更快而且更加轻松,但一次消耗的两个深沟球轴承,就让两台打谷机价格翻了好几倍。加装轴承的打谷机产量更是受到制约,产量远远落后前者。当然,有轴承的打谷机用起来更加轻松,中途不用停下更换零件,效率也高一些。但总体而言,原始的打谷机性价比更高一些。

    看来大批量使用轴承是不可能了。姬云多少有点失望。但轴承既然出现,他的前景却是十分光明的。姬云虽然放弃了生产有轴承的打谷机,但却对轴承以后能批量生产提出了自己的许多建议和想法。

    经过一整夜的忙碌,金陵的木工厂和铁器研发工厂联合努力下,给打谷机定了模式,还生产出来几十台打谷机,同时铁铸部件也开始交由下属工厂生产,木质零件分解成了每一片儿。最后再由专门的工人进行组装。生产速度也十分高。经过计算,每天至少可以生产出几百台打谷机来,这是一个让人欣喜的数字。

    打谷机生产出来,第一时间就会被领走,从工厂直接进入稻田之中开始工作。打谷机结果并不复杂,即使更换零件也拦不到普通使用者,这东西使用起来也十分容易上手,一看就会。

    姬云随着第一批打谷机下到了田里,亲眼见证了打谷机的速度,一台打谷机,不到中午的时间,一亩的水稻轻松在稻田中完成了脱粒工作,在稻田扎起了一个个禾堆,而稻谷被装上车,拉回村庄里的晒谷场晾晒,因为不用在晾晒的地方脱粒,稻谷晾晒的空间便多了,各个村的人也不用急着争大路了。公路上晒的稻谷会多沙石,吃下去可不好。

    当天到天黑时,由于打谷机的使用,使得该生产队的抢收效率得到近五倍的提升。这样的效率还是在缩短工作时间和减少一些劳作人员的效率下产生的。

    抢收是要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强度的劳作下只吃干粮可不好。姬云严令所有生产队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吃上热饭,而且在伙食上,近期必需加强,鱼肉,鹿肉猪肉都要敞开供应,使得工人们在辛苦的劳作之后,都愣美美的吃上一顿饭,所有人的劳动热情持续高涨。

    经过近十天的努力,江东军所屯田的区域都普及了打谷机的使用,而秋收也完成了一大半。收获的粮食让所有人都眉开眼笑,因为粮仓已经满了。必需零时建设新的粮仓才能满足需要。

    经过粗略的计算,江东水稻平均亩产量居然到达了两两百千克(江东新度量单位)!两百千克换算下来,就是后世的四百市斤,和后世解放前不适用化肥不杂交的时的亩产二百五十千克还有差距,但即使如此,这个成绩也足以振奋人心。因为如今的亩产已经死这个时代传统耕种亩产的两倍了!事实证明,一定程度的密植水稻,并不影响水稻产量,反而能让水稻更抗倒伏,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水稻收割之后,就必需继续下一件晚稻的种植了,但看了时间显得有些紧张了。不得了,姬云再次祭出了后世的一招。将其它剩余的那部水稻施行双季连作。

    连作稻有叫做再生稻,是指在水稻成熟之后,只割去水稻上部三分之一的部分,将其三分之部分留下来,这部分输掉上存在休眠芽,在适合的水热环境之下,它会继续生长,最后抽絮装出新的水稻来,这种水稻生产方式在汉代时就出现了,距离现在还有数百年。

    再生稻产量上无法和新种植的数道相比。再生水稻产量只能达到第一季的一半。再生稻适合于那些生产两集水稻稍显不足的地方和劳动力不充足的地方。

    如今江东一季水稻产量一季让人如此辛苦了,姬云希望下一季大家能够轻松一些。把人累坏了,还谈什么好日子,温饱是最基础的东西,当基础被满足之后,适当的放松是必要的,增加单产,改进工具解放生产力,这才是王道。

    一季水稻收割还没有完成,江东的土地上,人人都获得了丰收。加班加点的工作,每个人的工分都急速暴涨,不仅暴涨,额外的工分奖励让所有人都能在家里建起一个大粮仓,把粮食装得满满的。

    不仅仅如此,那些从楚国和越国前来作短工的人也小有成就,他们不仅在工作期间每日吃得好吃的饱,也获得了许多工分,许多人一季的打工下来,居然每个人都能用江东的工分换得八百多千克的水稻,这相当四亩水田的产量,一个人每天吃一千克大米都能连续吃上一整年。

    比起在楚国或者越国累死累活的辛苦却吃不饱饭的日子,许多人发现,与其那么辛苦还不如放弃家乡的土地来这里作长工,虽然没有当地户口待遇差一些的,但一家人吃饱穿暖绝对没有问题。

    加上江东粮食管理严格,想要将粮食带出江东,就必需缴纳重税,如此一来,带走的粮食只有百分之七十的样子。这更加让许多外来的务工者肉痛了,最终许多人作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将回到家乡,将自己的亲人都带过来打工,过好日子。

    江东打工都是好日子,这里外来务工者税收比起普通江东百姓要重两倍,而且没有医疗保险和免费教育。但是几年无不良剂量之后,就有资格申请加入江东,如果懂得手艺,或者学会江东文字和法律,或者加入军队效劳,或者和江东人结婚,都能快速成为江东籍,过上好上等人的日子。

    稻谷的产量不断增加,江东外来人口也不断暴涨,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江东人口一下子增加了近七十万。

    周末会议的时候,唐屈向姬云汇报,江东地区,江东籍贯人口——楚国移民,吴人,越人,东岛人和辽东半岛莱人等——非江东籍人口总数已尽接近了两百万人。总体上人口数量已尽达到了中原地区中等强国的水平。像这个事情的燕国,人口总数也不过一百多万。

    而江东地区的近两百万人口,是基本解决了温饱的人口。团田的水稻已经能够满足江东一年的吃饭问题,而第二季呢,还有原有江东的原住民的田地呢。

    听到这个报告,姬云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在这个地广人稀的时代,技术扩大生产量。江东粮食如果不流入各国,那么市场上粮食价格会跌到离谱的地步,那些囤积田地的地主们,很快就会失去他们原有的风光时代。土地种粮食会逐渐失去生财能力,而随着农民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商业市场会不断扩大,商人会成为江东富有的阶层,江东,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向外而言,拥有如此的经济能力,高科技的生产力,姬云对于和燕国争夺辽东,和楚国争夺赣鄱之地,吞并越国,更加有底气。俗话说的好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应该就这意思了吧。

    既然物质充足,那么就该谋划接下来的大事情了。姬云的目光向会议厅的大地图望去,这是一幅凭借着记忆画出的东亚地图,而江东,就在这张地图最中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