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更上层楼

我是百脑汇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民国之纺织霸主最新章节!

    “我同意了!”

    杨邵文稍作犹豫后,便做了决定。得承认,这当中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骚包心里作祟,一想到自己的船队都是由海军水手操纵的,那种虚荣感一瞬间油然而生。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理性考虑。听卢佟海的介绍,他自己是广乙舰的驾驶二副,他的那些没出路的兄弟则大多是些底层水手。这些水手虽然不像他卢佟海一般毕业于马尾船政,但大多都还有些文化的,干海军的人也要比一般人眼界开阔。如果这些人能来的话,相当于杨邵文的事业立即储备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杨邵文也提了些自己的要求:“我这里是做买卖的。我的计划,是每条船各配一个操舟的和一个行商的。如果你的兄弟对这些事情不敢兴趣的,也不用强求。另外,我的船快到位了,我希望他们能十天内到达武进。那些离这里太远的,就不必邀请了!”

    卢佟海欣然同意,最后询问杨邵文的薪资情况。杨邵文许诺,操船工每月5元,行商的每月3元固定工钱外加一成的提成。这个价钱很高了,杨玉华在桌子底下一个劲的踢他,提醒他工钱给的太高。杨邵文当然知道这些,要是在当地请些普通的伙计绝不需要这么高的薪水,但他将这些人当未来的储备干部培养,就绝不会在薪资上过于苛刻。

    卢佟海松了口气,彻底放下心来。海军的薪水,相比一般人还是要高出不少。他的那些兄弟之所以很多衣食无着,很大原因就是不如他们在北洋水师当差的薪水高,不太愿意低就的缘故。杨邵文给的薪资与这些人当海军时相差无几,卢佟海觉得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过来的。

    十天后,杨邵文的船只到位。卢佟海的那些水师兄弟也陆陆续续来到杨浦村。一共来了18人,他们有的原来是管轮的,有的是管旗的,有的管鱼雷,有的负责升火,有的负责管油,更多的还是一些各等级水手。但现在,他们都会有一个新的名字,杨记花纱布店的伙计。

    除了这些人,杨邵文也在本地招了10多个年轻人。因为工钱订的高,他选的这批人素质也都很不错,不仅年轻力壮,而且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基础。在苏南,找些能识字的年轻人不算难事。

    杨邵文特地找些本地人,一来是为乡邻创造就业机会,二来也是与卢佟海的人做个平衡。现在的人都喜欢结个帮帮派派,自己底下的伙计要是都来自水师,那他这个东家就容易被架空了。

    杨邵文给底下的伙计做分配。本地帮的14人与水师帮的16人,共同运营15条船。基本上,每一条船上都是一个水师帮和一个本地帮的搭配,希望能起一个互相帮忙互相监督的作用。

    水师帮另外留下的两人,因为在战斗都受过伤,腿脚有些不便,杨邵文安排他们在“员工之家”服务,干些后勤工作。手下的伙计好多都是外地人,虽然食宿大部分时间也都可以在船上解决,但无论如何也该给他们在陆地安一个落脚点。

    杨邵文开始在杨浦村修建这座“员工之家”,说起来也就是后世的集体宿舍类型,一座二百平方大小的砖木结构房子。建成后,差不多就是杨浦村的标志性建筑了。手下的伙计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船收布,杨邵文也不会让这所大房子空着。白天时间,它将会是杨浦小学的学堂。

    杨浦小学,村里原来是没有小学的,这是杨邵文打算要开的一个义学。杨浦村离最近的乡村都有五六里的路程,小孩子上学不方便,村民们也没什么心思送自己的小孩接受些启蒙教育。整个杨浦村,也就是杨邵文一家的小孩因为家学的关系有文化知识,其他村民们的小孩大一点的帮着家里干活,小一点的就在外面疯玩。杨邵文觉得自己有些能力了,便想着要给乡邻一些回报,便打算开个义学,让杨浦村的小孩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把邵明、邵宽以及香香都送到学堂读书。邵明、邵宽在外历练一段时间也够了,杨邵文可没打算让他们长久的跑船做买卖。学堂自然是以新式教育为主,村民们送自己孩子进学堂所图的也是让他们接受些基础教育,倒没有考科举入仕的心思,更何况又不用花钱,村民们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至于教师人选,主要还是那两个管后勤的伙计负责。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也不高,但胜在见识广博,教些幼童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是问题。偶偶,杨邵文和卢佟海这两个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也会给孩子们上上课。

    杨邵文自己则是专门做管理工作了。与他一起升任管理层的,还有卢佟海和杨玉华两人。其中,卢佟海负责进花售布工作,杨玉华则负责管账。

    就这样忙忙碌碌一个月时间,杨氏花纱布店正式由一个流动小商店,进化成为一家初具雏形的小企业。底下员工总数35人,资产有船只15条,员工住房1处,流动资金若干,经营业绩未知。

    一下子,自己的事业猛烈扩大好几倍,杨邵文对此也没有特别庆祝。他只是简简单单地将杨记花纱布店的名字升格为杨记花纱布行,接着便将初步熟悉了业务的伙计们赶着下去赚钱了。

    “大哥,这段时间花钱很凶,咱们手中的资金可是不多了!”

    在家中,杨玉华看着账簿中的数字非常忧愁。一番大折腾,总算是把杨氏花纱布行给撑起来了,但账上的钱也用的差不多了。他们原来辛苦半年赚到的500块钱,在投给船队启动资金,并筹建一座“员工之家”后,如今只剩下个位数的资金。

    今天就是月底了,她很担心伙计们带回来坏消息。要知道,如今光是给员工的工钱,每月起码要200元以上的支出,她很怕到时候买卖情况不好,她拿不出钱给大家发工钱。虽然自己也做过一段时间买卖,知道赔本的机会不大,但她就是这么担心。

    “不用太发愁,我们都做了好几个月了,对这行买卖还能没有信心吗?”杨邵文轻声安慰妹妹。不过他心里也不能完全踏实,一下子要负责这么多人的吃喝,有压力那也是难免的。

    晚上盏灯时分,各条船伙计纷纷回到杨浦村报账。回来的伙计,有的兴奋,有的欢快,也有的忧愁。但总的来说,还是高兴的居多。

    杨玉华用最快的时间,将各条船报上来的账目一一核对。

    “总共15条船,成绩最好的毛利为65元,最低的为22元,平均每条船33元。我们杨记花纱布行第一个月毛利总计495元,扣除各项费用,总盈利190元!”

    随着杨玉华手中的算盘巴拉完毕,杨记花纱布行的当月经营情况也算了出来。业绩最好的主要是那两条老船,其他的新船大多是在30元上下的业绩,个别成绩差的20元多点。总计下来,杨记花纱布行共收布1.65万匹。所赚回的毛利,不仅足够支付员工们不菲的工钱,也有了每月近200元的净利润。

    杨邵文的事业稳稳的更上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