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藏兵于民

狂生尔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血染三国最新章节!

    上古先贤者常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许这话用于现在的苏策头上,可能是有些为时过早了些,但孔子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才寡助这话,对于现在的苏策来说,确是最为休合适不过的。

    可以说,在这三个月内,就是靠着苏策的一个人,从而养活了整个武陵郡这五十多万的百姓,以及包括玉壶山上近百万的五溪蛮。

    想要弄到这等有如天文数字般的粮食,相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不容易的,而苏策,确办到了。

    从江东,淮南,徐州,交州,豫州,荆州,甚至是司隶,冀州等地,淮南鲁家借着石煤之利,而为苏策换来了足量的粮食,财货,甚至包括茶,盐,铁等战备急需的物资。

    石煤,这种近乎于是垄断的行业,足以让苏策换得来足量的粮食,而鲁家,通过此事亦是挣得钵满盈盆。

    而玉壶山上的沙大同,他在得到了苏策足量的粮食供应之后,靠着这些粮食,养活了整个玉壶山上近百万的五溪蛮,光这一点,沙大同就可以说是立了件大功。

    因为,若是没有这些粮食,玉壶山上那上百万的五溪蛮们,在过了这一个冬天,到第二年的开春时的青黄不接,再一直要熬到秋收时分,这中间足足有十来个月时间,这十来个月,足以让玉壶山上的五溪蛮们饿死上五成以上的人。

    五成,那就是近五十万人口。

    而因着沙大同与苏策的联合,而救下了这五十万人,这对于五溪蛮的种族延续,应该说,就是一件天大的功劳。

    一桩近乎于垄断的交易,养活了供货方玉壶山上的五溪蛮们这上百万的人口,养活了中间方苏策麾下这若大的一个武陵郡五十多万人口,亦让售货方淮南鲁家,挣得个钵满盈盆,名重于整个江东,淮南等地。

    可以说,这一桩交易,应该是皆大欢喜的。

    而对于苏策来说,在这一桩里,苏策,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因为,通过这一桩交易,让苏策得到了整个武陵郡这五十多万人的民心,而玉壶山的上百万五溪蛮,甚至于包括与武陵郡相临的整个荆南四郡,荆北三郡,交州,淮南,江东,徐州,兖州,豫州等地,都为苏策挣够了足够的名声。

    因为,这些地方的流民们,他们都知道一件事情,在武陵郡,有一个年青的太守,他在无偿的分发粮食给流民,他在为流民提供土地,提供种子,提供耕牛,等等等等。

    而这些,对于一个几乎是一无所有的流民来说,这就是一种生存下去的根本。

    他们,趋之若就。

    中平二年六月,有见于武陵郡内,正在逐渐增多的流民数量,而因为郡中的官员缺失,苏策遂下令,着整个武陵郡内,开始大范围的征兵。

    凡年满十六,并处在三十以下的青壮,只要身体健壮而无残疾,往日也无甚恶习者,皆可应征入武。

    武陵下辖十二县,每县征兵一千二百人,以维持县中安定。

    而做为武陵郡治所所在的临沅城,除应招的一千二百人之外,另征郡兵七千,合原本苏策从广宗所带回来的一千余老兵一千,组成一支八千人的大军,做为武陵郡的正规军,镇守武陵,以防郡中祸乱。

    当然,对于后来沙大同有见于与苏策合作的很是开心,又从山里拨下来的七千余五溪蛮,苏策,确是并没有计算再整个编制里面来。

    如此,算将起来,整个武陵郡内,分属郡兵者有一万四千四百人,加上苏策所设的如都尉,县尉,游击等,合共大概也就是一万五千余人。

    而再加上驻扎在临沅城东大营里的直属于苏策指挥的八千正规编制的郡兵,那就是二万三千人。

    这二万三千正规大军,就是苏策摆在明面上的大军数字。

    当然,武陵郡的真正军事力量,还应该加上玉壶山上沙大同先后两次送下山的拢共一万五千人的地蛮兵。

    如此算将起来,苏策手头上掌握的军队,足足是达到了三万八千人。

    以一个五十万人口基数的中型郡县,养活一支差不多在四万人的大军,甚至于连十比一的比例都没有达到,应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临沅城,东大营内,此刻确正是火热的一片。

    因为,这里,正是苏策征兵的所在。

    半个月前,苏策就已经传喻于整个武陵郡,凡年青力壮无伤残病症,达到年龄者,皆可来这武陵郡来报名。

    至如今,虽然苏策下令着只招收三万七千人,但是,此刻,在这临沅城内的青壮,起码亦是超过了十万人,而在来临沅城的路上,甚至于还有更多的人。

    这不光是因为苏策得到了整个武陵郡所有百姓们的拥戴,而让这些流民们都踊跃的来参军,更是因为苏策开出的对于士卒们的待遇。

    除了一日一稀二稠三顿饱饭外,每半年尚还有一串大钱的军饷,并免除为兵卒者除人头税以外的所有赋税,这是军中普通士卒的待遇。

    军中为伍长者,每五天可得一顿肉食,免二个人一切赋税,为什长者,三天一顿肉食,免三人一切赋税,曲长一天一顿肉食,免五人一切赋税。

    官至都尉者,除顿顿有肉食外,每半年尚可多领一串大钱的军饷,并免除包括都尉本人在内的三族亲属十人的所有赋税,加赏良田五亩。

    而升至牙将,偏将者,封赏等同都尉,并另赏良田十亩,这是苏策定下的军中基本的常例。

    而在军中,有表现突出者,除按制提拔为军中头目外,尚可另行赏赐或钱,或粮,或田地。

    有饱饭吃,有军饷拿,这些应该说都是次要的,但只要当了大官,可以免除家人的赋税,并另有多余的良田赏赐下来,这对于这些流民们来说,无异于是天降福音。

    所以,待得苏策传令于整个武陵郡之后,若大的一个武陵郡内五十余万人,只要是合格者,无不是打点好了一切,而飞奔向临沅城而来。

    为的,就是那可以免除家人赋税,并得到良田。

    对于往日里,那些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流民们来说,有田有地,这就是他们的命根,就是他们的一切。

    而苏策,也正是有见于这一点,所以,才会颁下这等命令。

    兵权,乃是苏策在这乱世里生存下去的第一保命手段,对于直属于苏策麾下的兵马,苏策从来就不会亏待于他们。

    但是,来投军于苏策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这里面有九成九以上都是天南地北而来的流民,他们就如同是无根的漂瓶一样,四处的流浪,虽然此时在这武陵郡内,苏策能为这些流民们提供足量的食物而暂时的让这些流民们停下了脚步,生存在了这里,苏策也是得到了他们的忠心感激,但这种民心,只是暂时的。而究其原因者,也就是因为这些流民们,他们身上已经是一无所有,毫无牵挂,今日苏策这里提供了足量的粮食,能让他们填饱肚子,他们就对苏策感激不尽,但如果隔日,隔壁的郡县内,突然有人宣布说会为他们提供更优厚的条件,那么,对于这些在武陵郡内毫无牵挂的人来说,他们是不是又会很快的转身就走掉?

    这种人,不是苏策所想要的。

    所以,苏策他才会使出这样的一个办法来。

    征兵,不征兄弟,不征独子,不征老,弱,病,残,只征十六至三十岁之间的青壮,凡入伍者,按军中制,为兵,为将皆看你个人能力。

    军中赏罚分明,而苏策在军规当中,又定下了如此具有着竞争力的条件,如此一来,只要这些兵员们,得到了苏策赏赐的良田,这样,他们就有了根,有了根,自然就只能听苏策的将令行事。

    先贤兵法大家曾有言,控制一支大军,从政治上入手,比以军法入手犹为显得简单。

    而此时的苏策,应该说,就是从一个政客的角度,以田地,粮食,金钱等物,而去拿捏住这一支大军的咽喉,从而达到控制每一个士卒。

    应该说,苏策的行为,是成功的。

    因为,此刻,这甄选出来的这一支二万七千余人的大军,此刻,已经是完全的归并于苏策的掌握之中。

    临沅东营,点将台上,苏策身着鱼鳞细铠,手扶腰刀傲然而立,而其身后,同样一身重甲的沙摩柯,亦是顶盔贯甲,持着一柄九尺余长几乎跟沙摩柯一般高大的大刀,而静立于苏策的身后。